—提到陕西,你会想到什么?兵马俑、油泼面、秦腔?

最能代表陕西的美食是羊肉泡馍,

最能代表陕西的音乐是秦腔和摇滚,

最能代表陕西的剧非《白鹿原》莫属。


 

如果说小说《白鹿原》

是一个民族的秘史,

那么话剧《白鹿原》,

就是对民族秘史的一次极致的形象透视。


 

很多人都曾看过小说《白鹿原》

这部50万字的文学著作

由陈忠实先生历时6年创作

不仅讲述了近半个世纪

陕西农民生活变迁史

更重要的是

它展现着这方黄土上

独有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

根据小说《白鹿原》改编的影视剧、

舞台剧等已有很多

但要说最具代表性的

当属陕西人艺版的话剧《白鹿原》

地道陕西方言演绎展现“老陕”个性

陕西人的故事当然要用陕西话来述说,陈忠实先生在《白鹿原》小说中,就使用了大量的陕西方言,如“瞀乱”、“烧包”、“麻迷”等等,改编成剧的《白鹿原》,说的自然也应是陕西方言。然而,不论是电影《白鹿原》,还是北京人艺2006年上演的话剧《白鹿原》,非陕西演员的方言演绎,始终是人们顾虑和质疑的因素。

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这片土地上的故事,当然要由这片土地上的人来演才对味儿。

陕西人艺版话剧《白鹿原》,抛弃了明星策略,大胆启用全陕西演员阵容出演,演员不仅要求说陕西话,还专门请了方言指导老师,要求把偏向蓝田味儿的纯正“白鹿原口音”展现来。而演员骨子里自带的那种陕西人“生冷蹭倔”的个性,才成就了最真实的“白鹿原人” 。有观众在看完后评论说:“舞台上根本没有演员,舞台上就是一群白鹿原的村民,看完根本记不住演员,因为他们就是小说中的那个人物!”

展现陕西村民形象 妙用“歌队”形式

在陕西人艺版话剧《白鹿原》中,群众演员以“歌队”的形式出现在舞台,他们完美融合在每一个规定的剧情中,在戏中起着抒情、阐述、强化、推进等作用,以旁观者、倾听者的身份给出评论、阐述事件、体现传统观念。他们代表众村民的“议论”,体现着特有的中国乡情,也展现着千姿百态的陕西关中村民形象。

精致的舞美设计 浸透关中文化精魂

话剧《白鹿原》的舞美设计师黄楷夫坚信,完美的细节需要时间的锤炼,他用整整一年的时间,和导演天天泡在一起,在舞美设计融入时代、地域、风情、民俗诸多元素,把每一件道具,每一个景片,都手工做成模型,细细推敲场景的起承转合、人员调度。现场不管是高耸逼人的牌楼,还是威严肃穆的祠堂,精致细腻的屋檐,一鳞一爪都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厚重,都浸透着传统关中文化的精魂。

而现场每个场景转换都与剧情紧密结合,在观众的眼皮底下同步变幻,空间随意跳转在白家、鹿家、朱家、祠堂、农协大会等,故事更加紧凑且异彩纷呈创意巧妙,让观众目不暇接,犹如逐步打开的历史画卷,关中之风扑面而来。

音乐加入“老腔”完成点睛之笔

在音乐设计上,陕西人艺版话剧《白鹿原》也独具匠心,加入了陕西独有的“老腔”。作曲家赵晓丹开始刻意没有着急去看剧本,而是通读了若干遍原著,“读后静下来,渐渐一些细节已经被模糊掉了,但有些冰山一角却依旧矗立在水面之上,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最不能忘却的意象。”于是,老腔的使用在剧中不仅不泛滥,甚至很克制,华阴老腔不再仅仅是吸引观众的噱头,而是深深的融入到戏剧中,成为真实的白鹿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。

在《白鹿原》演出中,舞台上仅仅用了老腔《人面桃花》中的四句,给人的感觉隐约有老腔滑过,但又似乎听不出来,一如原上的人一个个走了,唯祠堂内魂魄不散。每当剧场响起由白毛演唱的“人面桃花”时,剧场内瞬时泪崩,掌声雷动。为剧情推波助澜的老腔,与剧情完美结合,并完成了最后高潮部分的一击。



从演员到舞美

从方言到老腔

再加上忠实于原著的故事演绎

演出推荐

陕西人艺话剧《白鹿原》

时间 | Date&Time

2020年11月7日(周六) 晚19:30

地点 | Venue

淄博大剧院歌剧厅

票价 | Tickets

580/380/280/180/100元

温馨提示

1.疫情期间剧院恢复开放初期,为减少接触,请您按照防疫部门要求做好防护工作,从到达剧院直至演出散场,请全程佩戴口罩。

2.淄博保利大剧院严格执行75%上座率要求,请观众朋友按演出票上的座位号,实名对号入座,请勿在演出期间更换座位。

3.出于疫情防控要求,本场演出实行实名制入场,请您携带本人身份证及有效票券、健康码、行程码有序入场。

4.入场前,请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,体温未超过37.3℃方可入场。

5.排队等候期间,请与其他观众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,不扎堆、不聚集,听从剧院工作人员安排,有序排队、等候入场、文明观演。

感谢您的理解,祝您观演愉快!